文化新观察·聚焦国庆档|导演谈电影《只此青绿》:用银幕展现舞剧艺术之美
如果你还没听说过电影《只此青绿》,那么你可就错过了国庆档里最值得关注的艺术大片!别以为这只是部普通的电影,它可是从备受瞩目的舞台剧直接飞跃到了大银幕。更别提,这部片子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——《千里江山图》搬上了现代银幕,还没有任何台词,光靠肢体和舞蹈来传递情感。这么搞事情,真的能打动观众吗?让我们一起来看看。
先说说《只此青绿》这部电影的背景吧。这部作品最早是作为舞蹈诗剧首演于2021年,当时可谓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。通过舞蹈艺术将北宋的名画《千里江山图》演绎成一个生动的故事,这本身就非常吸睛。电影的剧情也与舞剧基本一致,讲述的是一位现代文物研究员潜心研究这幅名画,穿越千年时空,与画家希孟产生了心灵的对话,目睹了这幅传世之作诞生的全过程。剧情并不复杂,但透过舞者们的一举一动,带出了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邃。你可能会想:舞剧搬到电影上,能有啥不一样?还真有!
舞台剧有它的局限,观众和演员之间毕竟有距离,情感的传达靠肢体动作加上想象力的发挥。而电影则不同,镜头语言能捕捉到更细腻的情感变化,尤其是在电影《只此青绿》里,导演周莉亚和韩真特别强调了通过眼神、表情和肢体微动作来传达情感。这也是演员们的巨大挑战,毕竟舞台表演习惯了大动作,在镜头下,他们需要“收回”这些幅度大的动作,用更细腻的表情来打动观众。
没错,没台词!你没看错,整部电影完全没有对白,光靠演员们的肢体语言和舞蹈来讲故事。导演韩真还特别提到,这种无对白的创作是为了尊重舞蹈艺术,并通过这种独特的形式展现中华文化的力量。可以说,这是一场视觉和情感的双重盛宴。观众们可以在无声中体会到《千里江山图》背后的那种工匠精神和艺术执念。而这种无声胜有声的表达,让不少观众在观影后表示,自己仿佛真的穿越到了画中的世界。
除了演员们的表现,电影的美学层次也让人惊叹。《千里江山图》本身是一幅色彩斑斓的青绿山水画,电影以青绿为主色调,整片的视觉风格都围绕这一色彩展开。观众仿佛能感受到山川河流的起伏,犹如进入了一幅活生生的画卷。导演们还通过意象化的群舞,将山石、云海等画中的元素巧妙地融合在舞蹈动作中,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画作的力量。
电影版的《只此青绿》也不全是复刻舞台剧,它在细节上做了不少创新。舞台剧的表演更注重抽象化的表达,而在电影里,导演们则使用了更多的具象化处理。尤其是镜头语言的应用,比如采用主观视角,让观众仿佛亲身体验到了画家希孟创作的艰辛过程。这一切都让电影更具有层次感,也更易于理解。
那这部电影除了视觉震撼外,还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呢?一个词——传承!《千里江山图》这幅画已经历经900多年的时光,它的传承过程中,经过了无数匠人的手,也见证了无数收藏者的情怀。而电影《只此青绿》的主创团队也特别邀请了多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参与制作,影片中展示了绢、墨、篆刻等多项非遗技艺的细节。导演韩真表示,希望通过这部电影,能让更多的观众意识到这些传统文化的珍贵与美好。
电影中的展卷人这个角色,也充满了象征意义。展卷人代表着现代观众,正如我们这些观众一样,透过他的视角,我们看到了千年之前的画家和工匠的心血与坚持。这让《只此青绿》不仅仅是一部讲述历史的电影,而是一场当代人与古代艺术的对话。
拍摄这样一部电影也面临着不少挑战。除了表演上的“收放”,导演们还在如何融合舞蹈与电影艺术上费尽心思。周莉亚提到,舞台上的意象如何在电影中转化为具象,是她们在创作过程中反复推敲的问题。而最终,她们通过微妙的镜头切换、光影的变化,以及演员们精准的肢体语言,成功将这一难题化解,创造了独特的视听体验。
电影《只此青绿》给观众带来了什么影响呢?首先,它让更多人看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美,尤其是《千里江山图》这幅画,它不仅仅是一幅画作,更是一段历史的象征。这部电影也让观众意识到,电影与舞蹈、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结合是可以产生奇妙化学反应的。最重要的是,它让观众重新思考,什么是真正的“文化自信”。这种自信,不是简单的口号,而是在每一位艺术创作者的努力下,通过这些作品传递给观众的。
电影《只此青绿》绝对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国庆档大片,它不仅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,更在文化传承的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。如果你对传统文化感兴趣,又想体验一场无声的情感震撼,那么这部电影一定不要错过。你是否也已经被它吸引了呢?快来留言分享你的观影感受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