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万年前,古人的脚印,落在了浙江,从此以后,演绎出深厚的文化沉淀。穿越时空,聆听历史的回响,探寻镶嵌在古迹风景中的岁月印记,在当代的繁华中寻找万年浙江的价值。
诸暨市楼家桥遗址,距今约6500年左右,属河姆渡文化早期遗址。在这里有着怎样的出土文物?通过这些文物可以联想楼家桥人怎样的生活场景?多次面临洪涝灾难,楼家桥人为何对这个地方不离不弃?几千年来,楼家桥的故事又有着怎样的演绎?
楼家桥遗址,被称为诸暨人足迹开始的地方,它位于诸暨市北部的次坞镇,大概在史前6500年左右,这里生活着一个氏族聚落,我们暂且称他们为楼家桥人。
浦阳江,如今是钱塘江的一条支流,在中国地图上是短而细的一条蓝线,但其人文历史悠久。按照注疏家的说法,《尚书·禹贡》中那句“三江既入,震泽底定”的“三江”,指的就是松江(吴淞江)、钱塘江、浦阳江。
由于楼家桥所处的位置是在浦阳江下游,据科学家考证:距今1万年前,钱塘江的泥沙随潮水被带到这里,因受这里地貌的阻挡而沉积,楼家桥背山面水的高地本是原始人类最佳的居住环境,然而地形的不断变化却给楼家桥人带来了重重危机。大约距今6200年前开始,楼家桥一带高地的优势面临威胁,当潮水、暴雨双重夹击的时候,就会遭遇洪水之灾。
据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蒋乐平介绍,在楼家桥遗址发掘区的东区,23层是一层间歇层,从淤积土层的性状看,显然属于较长时间的泥水沉积土,参考当日的潮水,同时通过钱塘江、浦阳江到达遗址位置的现象,结合史前跨湖桥、田螺山遗址都曾受海潮侵袭的事实,可以证明楼家桥遗址23层也属于潮淤层。这次潮侵造成遗址较长时间的中断,也导致了遗址文化发展的前后变化。
洪水的袭击,让整个楼家桥氏族进行了迁移,到更高的地方或者更合适生存的地方,但是,当洪水退去,他们就又回到楼家桥重建家园。他们偏爱这方土地,也在这里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史前文化,例如这两块陶片,上面的刻划纹,被称为“最早的龙形纹饰”,通过它可以窥见楼家桥先民独特的审美和精神世界。
当万年浙江的时光,进入到距今6000多年,可以感受到日子开始稳定起来。几乎是同一时期,浙东的宁绍平原发展着河姆渡文化,浙北的杭嘉湖平原孕育着马家浜bang文化,两者的重要发现都包含“稻作”,结合各种出土发现,说明在这一时期,两者已经开启了江南水乡安定的生活模式,而楼家桥遗址的发现,在浙江又点亮一处“向往的家园”。
或许是灾难,不断地推动诸暨的先民们创造奇迹。6000年后的今天,诸暨陈宅镇沙塔村南侧,会稷山脉西南、开化江上游狭窄的低丘谷地边,人们正在用祖传的竹编手艺编制竹筐,他们没想到,在相距不到100米的尖山湾遗址中心,20多片与现代编制工艺同出一辙的编织物出现在了考古专家的眼前。楼家桥之后,在诸暨,尖山湾遗址距今4300至4000年,遗址出土大量例如鱼蒌、竹篮等编织类遗物,与现在的几乎一模一样。
无论是竹编器物还是陀螺,在时光的流转中,我们却看到了事物的静止,仿佛一切都不曾远走。陶隐龙纹,釜藏稻香,楼家桥人开创的文明源远流长,时光纵然荏苒,安定且自得的日子,还在这片古老而深厚的土地上演绎着……